算法担任惠企政策管家,安上智慧内核实现精准推送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07日

  作为一名光荣的纳税人、缴费人,你是否有时候听过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却依旧弄不好整个流程?地方部门出台了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很多企业不清楚可以按照哪条政策申请、准备哪些材料、走哪些流程,而让补贴从手上白白溜走。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纳税便利化改革,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税收营商环境,税务总局大力推出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推进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然而,各类优惠政策通常有大量的实施细则确保准确公平,目标企业查找、解读都耗时耗力,像是在翻没有目录的牛津字典”是较为常见的场景。

 

  此时,算法闪亮登场,全力解决了“税务部门制定政策难、目标企业查找政策难”的两大难,成为税企良性互动的重要桥梁。那么,算法究竟发挥了怎样的“神力”呢?

 

  首先,调用分析海量数据,科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惠企政策切实利民。

 

  以往:政策的制定通常是多部门坐在一起根据已知信息推出相应的优惠措施,至于政策的具体受众、覆盖范围、实际效果则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有了大数据及算法技术,税务部门在实际制定惠企政策前,能够智能采集活动区域内海量企业的属性数据(如注册资本)、活动数据(如资质认定)、填报数据(如项目投资额)等重点数据信息并加以全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税务部门能够根据数据的“指引”,合理划定受惠企业范围以及申请条件,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以推动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营造公平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其次,提取企业关键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点对点推送惠企政策。

 

  以往:虽然各个政府部门手中都掌握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通常被锁在部门的“小抽屉”里,造成了信息壁垒,无法互通有无。

 

  如今:既然大家都知道“人找政策”难,那么“政策找人”便成为了税务部门的创新尝试。而精准找人的关键,便是形成目标对象的精准画像,让政策知道该找谁。

  绘制企业精准画像的前提是打通各个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融合各类数据信息,形成庞大的超级法人数据库。在政策推送环节引入大数据及算法技术后,各部门间小小的“抽屉格”纷纷被打通,跨部门海量数据均整合至“大仓库平台”以便统一管理。

 

  拥有了画像的基础后,算法系统后台即可生成全景式企业画像。依据大量政策的线上集成,政策推送平台会进一步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全景式企业画像的智能匹配,将企业可申报的政策、政策匹配度及政策申报路径等相关信息及时主动推送至对应企业,甚至精确计算出企业可获资助的金额,让企业打开门便能迎接惊喜。

  税收优惠政策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公平稳定税收营商环境的维护者。政策算法化促进了科学制定政策、精准推送政策,打开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和途径。插上了算法“飞毛腿”的政策不仅打通了落地“最后一公里”,搭建了政企交流沟通的桥梁,也为营商环境的优化安上了智慧内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拭目以待算法技术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税企沟通,服务于企业竞争力提升,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设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业的中国典范
建设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业的中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