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远所以艰困,长长的自然亮色外,探寻可行的长效脱贫模式

发布时间 :2019年08月28日

很长时间就听说伊犁河谷,听说伊力特,听说伊犁的花海之美,但并没有特别听说伊宁县。作为江苏南通的对口脱贫合作区域,我们去考察的纺纱园区、织布园区与生物产业园区,让我们看到宽敞整齐的厂房、忙碌勤快的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员工、皮肤黝黑但是来自内地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企业投资人和经营团队成员。至少我们看到三种层次的产业分布:基于本地的玉米与花草作物、棉作物而形成的加工业;基于因为本地的劳动力丰沛性和土地资源丰富性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于本地电力优势与产业资源链优势而形成的先进加工行业。

三样东西给我留下了鲜明印象:园区建设的规范性与前瞻性;产业资源链培育的系统性与长期性;对应政策部门服务的落地性与跟进度。

 

 

 

 

 

 

伊犁花海

一年以前她们可能还是农牧民,过着相对散闲个体的生活,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没有集体吃食堂、住宿舍与上班工作的体验,蹲旱厕,爱打盹,没有见过机器,更没有生产技能。和大部分传统农牧区的居民一样,生活贫脊而单调。

而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很多人从开始学习某个岗位的技能,到初步成为某种技能的熟练工,稳定地获得1500-2000-3000元的月工资,意识到需要学习同样的工作伙伴群体中的积极分子,要追求符合集体生活的纪律,从而成为了这里新一代规模化的产业工人。

她们的班组长与基层管理干部就是来自于她们内部,积极上进,学习快,加上前往南通的进修训练与管理层的持续要求,她们已经成长为工人中的作业管理者与职业标杆。

 

 

 

 

 

 

在车间里,她们对于访客露出的还是有着淳朴气质的微笑,不过她们已经放不下手里的活儿,还有意识到她们过去很少能有的工作责任感。就像这里的车间里写的标语所鼓励的那样:一个就业、一家受益、一村致富。

在现有的园区企业里已经有了超过5000名就业者,未来一年左右新就业人口会新增一万人,中远期预计的伊宁县产业园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将超过八万人,在这个人口过40万人的北疆第一大县,这意味着接近一半劳动力会在新园区岗位上就业。

 

 

 

 

 

 

 

 

在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当我们穿过学校的礼堂的时候,伊宁县中小学幼儿园领导的暑期培训班正在进行。实验学校有常设的十多名来自南通的长期援疆老师;每月还有专门来培养师资与示范讲课的柔性援疆人才计划里的名师讲课;包括南通大学在内的超过十多所南通名校为学校建设需要提供针对性服务。

南通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强的,这一点在伊宁对口援助中发挥了很强的作用,也让这些民族家庭看到了孩子成才的巨大希望。伊宁二中的噶飞虎同学考上北京大学,被本地人看成了伊宁教育腾飞的重要成果,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上升确保了未来伊宁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要的基础要求。

 

 

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

 

 

 

 

 

 

 

 

 

 

“父教育母实业”,张謇先生当初提出的社会发展理念,在我们今天的援疆脱贫项目中也一样有指导意义。

教育改变精神的视野,产业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的稳定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证,来自南通的援疆干部、南通海门市副市长、伊宁县委副书记张华在介绍到持续六年推动产业与教育的双轮发展的时候,满怀信心地给我们展示在他眼中伊宁的辉煌前景。

“在产业与教育不能为之处,唯赖慈善”,当张华副书记给我们展示南通援建的伊宁县社会福利中心的儿童中心、老人关怀中心与孤寡老人托底中心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心在服务功能、设施友好性、房间内装的温馨感与服务设计的周到度印象深刻。

 

 

张华副书记(左)与袁岳博士(右)

 

 

 

 

 

 

 

 

当一个地方孩子有学习与追求的空间、年轻人有职业机会、老人与受困者可以期待得到高质量的关怀,人们就有了更多由衷的理由去维护与巩固这样一个与自己的利益与生活品质切身相关的社会。

在来自由南通企业家组成的张謇会考察团的成员们看来,脱贫不只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它更是奠定崭新的社会发展前景的创新探索实验,无疑伊宁模式所展示的脱贫目标、路径与运作原则是系统、深邃与富有启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