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论证如此重要,以至于单一论证有时候甚至不如没论证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10日

因为我所在的民间智库机构的缘故,经常有人会说我们的好话与坏话。好话无非是我们民间智库更客观、更中立、更务实、更体现某些专业性、甚至更与国际上的智库模型接轨,坏话么无非是我们民间智库格局不够、不能接触太多的高层决策者、实际参与的政策讨论与制定经验有限、很多数据与信息的获得受限制、对策上报路径有限、与官方口味和选择标准之间存在距离。这些好话部分是真的,这些坏话部分也是真的,反过来说官方或者准官方背景的智库的好话或者坏话也大致成立。而这恰好说明了政策论证使用不同智库进行平行论证的必要性。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偏见,也就是我们越坚持的见解越能找到更多的支持自己主张的论据,而且我们也更能接受符合自己口味的论据。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权力距离使得人们的信息对称度不同,因此权力距离近的论证者提出的主张往往不是因为适当的论据与论证方式,而是掌握了决策者偏向的论点与论证方式,掌握资源的决策者因为本身对于论证者的选择已经有了口味偏好,论证者也是更掌握决策者口味的机构或者智囊,那样一种组合恰恰会加强自我强化的偏见。

因此决策者在选择决策建议的时候,应该选择平行论证的模式,也就是任何重大决策应该让具有体制内外不同背景、不同立场、不同权力距离、不同方法论特长、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团队风格的论证者提供背靠背的对策建议。比如在区域一体化决策中,不少智库本来位于不同区域板块,如果能多元平行论证,则可得到比较周全的考虑;比如关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如果智库本身就是国有事业单位,那么可能与民间智库、学术智库、媒体智库等不同背景智库提供的对策有很大距离;再比如,对于智慧城市的操作方案选择,不同技术背景、服务背景、操作经验的论证者提出的意见也大相径庭;再比如,对于“十四五”计划的研究,不同利益集团、有行业强项或者研究背景差异的研究者,可能在他们能够论证或者乐意论证的角度与领域就有差异。

尽管大部分智库都会标榜自己的中立性与客观性,但是实际的智库都有渊源、人脉联系、资源禀赋、能力特色、经营价值观的差异,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代表着特定的利益集团,对于决策者的兴趣与选择也有不同程度的实现觉察度,因此多元平行论证,则可以不避讳这样的差异,而是从这样的差异中收获兼听则明的好处。实际上有些决策者的最终决策恰恰是融合了这些论证的各自长处。如果缺少平行论证,那么单一论证者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唯一的选项,从而让决策建议权与决策权之间的界线被模糊了。

多元平行论证,客观上会加剧论证者与智库之间的紧张度、压力感与竞争度,使得大家有比较的压力,而这恰恰是智库工作成果优化的动力来源。多元平行论证从特定决策场景中会表现得多支出了一些财务成本,但从减少决策误判、优化决策水平、提升决策兼顾度的角度而论,决策的宏观成本会下降。一个领导者,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或者对于重大决策成效的评估,能采用不少于两个以上差异角度的论证者,作为一种标配,加大对于这样的对比性决策咨询的竞标投入而不是只加大养机构投入,那么我相信智库之智与思想库的思想质量,也一定会有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