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智库发布“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零点有数助力实施

发布时间 :2019年07月09日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 ~ 2018)》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人民智库联合发布,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2018年10~1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世界观念社会调查。该调查采用线上方式进行,由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零点有数)具体实施。

 

 

本文转载自:人民智库(ID:rmzk_ptt);原文标题:《人民智库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 ~ 2018)》;来源:《 学术前沿》杂志2019年5月上。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

(2017 ~ 2018)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人民智库

联合发布

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历史性时刻。在此之中,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话题。本报告试图描绘当代中国社会的世界观念图景,回答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中国人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呈现怎样的态度和认知,从而为讨论中国公众对当前世界格局和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以及他们关于世界不同国家的了解情况提供基本的经验参照。

 

 

核心观点

中国公众的大国观念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主要优势在于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则相对薄弱。

在政治指标上,中国略微领先美国,近九成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政治大国,说明当前中国公众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具备相当的自信心。

通过将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四项指标综合,我们得出受访者心目中最为主要的10个大国。除澳大利亚一国之外,这些国家均分布于北半球,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

中国公众的美国观念

中国公众对美国的了解程度表现出较高自我评价。约六成公众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美国,仅有2.4%的受访者表示对美国完全不了解。

受访者倾向于视俄罗斯为中国的友好伙伴,美国和日本则更多地被视作竞争国家,同时,中国公众对于韩国的心态则相对矛盾。

中国公众的邻国观念

中国受访者最感兴趣和自我评价最为了解的邻国排名前3位的均为日本、俄罗斯和韩国。

整体而言,中国公众对周边邻国均持有一定好感度。

中国公众的欧洲观念

受近现代世界体系的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认知向来被认为是建构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自我论证。欧洲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公众的世界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表明,国人对于英法德三国自我感知的了解程度均比较接近,并无太大差异。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历史性时刻。在此之中,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话题。巴西学者多斯·桑托斯曾言,凭借巨大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历史地位、文化传统和科技潜力,中国正推动世界格局走向“深层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的重新定义”。[1]2018年10月27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发表题为《中国人的世纪显然正在到来》(The Chinese century is well under way)的文章,强调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独一无二的表现,正使得其成为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事实上,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确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5亿人次,同期增长14.7%,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2]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98亿美元。[3]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之下,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其中。[4]这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频繁往来,加快推动自贸区网络的形成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的步伐。2013~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的税费达2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1万个。[5]全球化与在地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得国人面对世界的心态持续发生变化,世界公民意识的普遍兴起以及公众看待全球事务愈加开阔的视野,构成了讨论新时期中国国际传播基础的社会动力。

 

 

过去长期以来,鉴于“我们的对外宣传,特别是新闻报道,声音非常微弱,世界上很多地方听不到我们的声音”[6]这一客观事实,国内的国际传播路线尤为强调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如何认识与看待中国,运用多种调查手段了解他者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态度与立场。不过,新时期国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伴随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正加快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并重新定位自身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国家自身也开始表达新的关于世界的愿景。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面对“中国方案”日渐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的能见度,中国社会自身关于世界的观念认知,对于中国内部对外传播策略的调整,抑或全球国家正确认识高速变化发展中的中国,无疑均成为亟待回应的时代问题。

在愈来愈开放的中国社会结构之下,国内公众普遍越来越关注国际时事与全球事务,其国家意识与大国情怀的流露,甚至对外交事务决策产生相应影响。[7]可以说,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已然是理解中国面向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维度。本报告即试图描绘当代中国社会的世界观念图景,回答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中国人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呈现怎样的态度和认知,从而为讨论中国公众对当前世界格局和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以及他们关于世界不同国家的了解情况提供基本的经验参照。

 

 

研究设计与数据

个体的世界观念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复杂内容。此次报告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主要围绕六个维度来呈现。首先,我们沿用了过去探讨国人世界观的四类面向,也即大国观、美国观、邻国观和欧洲观。具体而言,大国观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对于当今世界大国的认知状况;美国观则是在中美关系成为当今全球关系焦点之背景下,考察国人对美国的认知和评价;邻国观主要描绘国人对周边国家心目中的印象和态度;欧洲观则透过若干代表性欧洲国家,呈现国人的看法。[8]其次,我们筛选了2017~2018年在全球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若干事件,调查了中国公众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了解他们对于世界局势变化的认知与感受。最后,报告同样也涉及受访者针对中国发展的总体认知以及他们所流露的国家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2018年10~1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世界观念社会调查。该调查采用线上方式进行,由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实施。该公司在线调查样本库拥有超过500万人次注册用户,样本库通过IP地址、电脑Cookie、E-mail和手机号码等验证方式实现唯一性管理,避免出现同一用户重复注册的情况。会员注册完成后,用户需要详细填写27项个人属性,包括年龄、性别、城市和教育水平等。调查进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按照项目要求的年龄、性别、学历等条件在会员库中抽样,然后对样本框发出邀请。邀请方式包括网站站内信、邮件、微信公众号等。针对受访者参加的调查,执行人员会对其回答数据进行诚信度评价,并通过IP地址、Cookie筛查、注册信息对比以及作答时间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样本有效性。调查共邀请受访者46380名,其中,正式作答完毕并在数据清查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即被视为成功受访者。在针对人口结构进行配额调整后,最终共收集2500份有效问卷,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

本报告呈现的结果涵盖六个维度的内容:通过调查受访者的大国观,描述中国公众评估当前哪些国家符合他们认知的世界大国地位;通过调查美国观、邻国观和欧洲观,分别考察受访者如何表达关于美国、周边国家以及欧洲国家的认知;围绕不同案例描述受访者的国际事务观,呈现中国公众对热点国际议题的看法;与此同时,针对受访者表达的国家认同和生活感受,调查公民自我意识中的国家认同观念。基于此,我们试图从这些不同面向的观念线索当中,拼接中国公众关于世界的多重想象。

 

 

中国公众的大国观念。

中国人认为哪些国家是当今所谓的世界大国?他们又如何在这些国家当中定位中国自身的相对位置?本报告划分了政治、经济、军事与科技四个探讨国家实力的重要维度,分别通过开放式问题来提问受访者:“1、您觉得在当今国际事务当中,哪些国家发挥着重要影响力?2、您认为哪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3、您认为当今哪些国家的军事力量很强大?4、您觉得哪些国家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针对上述任一问题,若受访者在其中列举了某国,即证明至少在他眼中,该国是世界上在这一领域的大国。

 

 

数据显示(见表2),政治大国方面,89.2%的受访者提到中国,名列第一,美国紧随其后,后八位的国家分别为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韩国;经济大国方面,美中顺序互换,另外则有42.0%的受访者认为日本是经济大国,位列第三,其余分别为德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军事大国方面,美中俄日德在受访者眼中位居前五位,随后则为英国、法国、以色列、加拿大和伊朗;科技大国方面,美国同样以领先优势居于首位,中国随后,另外,均有超过一半受访者承认日本与德国是科技大国,其余则为英国、俄罗斯、法国、以色列、韩国和加拿大。

 

 

调查结果表明,美中两国在各领域被提及次数最多,领先于其他国家。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主要优势在于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则相对薄弱。在政治指标上,中国略微领先美国,近九成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政治大国,说明当前中国公众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具备相当的自信心。在经济、军事、科技指标上,美国的优势则非常明显,均有超过八成受访者承认美国的头号大国地位。

在不同领域,各国在受访者心目中的地位呈现一定差异性。譬如,分别有64.2%和57.2%的人认为俄罗斯是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但认为俄罗斯是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的受访者仅约三成;日本在受访者眼中被认为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具有较高优势,而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评估位次相对靠后;韩国更多被受访者视为政治大国与科技大国;澳大利亚主要被受访者视作经济大国;意大利是受访者眼中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但在军事大国和科技层面的影响力较低;中国公众眼中的以色列更多以军事大国和科技大国的形象出现;伊朗则被受访者视为在军事上具有影响力,而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则相对薄弱。通过将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四项指标综合,我们得出受访者心目中最为主要的10个大国(见图1)。除澳大利亚一国之外,这些国家均分布于北半球,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可以看到,美国(83.3%)与中国(76.9%)成为国人心中主要的世界大国,远高于其他国家之比重。近年来有研究所做的跨国性调查也发现,中美两国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具有最受认可的世界强国形象。[9]按照受访者回答,排序的后8位世界大国则依次为俄罗斯(45.6%)、德国(38.5%)、日本(38.1%)、英国(34.4%)、法国(26.7%)、加拿大(11.4%)、澳大利亚(9.4%)和以色列(9.2%)。

 

 

中国公众的美国观念。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巨大,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世界形势和发展的理解。在中国公众的美国观方面,我们主要关注受访者是否了解美国以及他们如何评估当前中美关系的现况与发展。数据显示(见图2),中国公众对美国的了解程度表现出较高自我评价。约六成公众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美国,仅有2.4%的受访者表示对美国完全不了解。

 

 

在中美关系上,我们划分了伙伴关系、竞争关系以及竞争与伙伴关系三种维度。为了便于横向分析,我们同时将俄罗斯、韩国和日本三个中国重要的邻国纳入其中进行比较(见图3)。可以看到,当提到美国时,44.2%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处于竞争关系,39.0%的受访者认为中美之间竞争与伙伴关系并存,只有5.7%认为中美是伙伴关系。而44.8%的受访者在提到中国的竞争对手时提到了日本,提到俄罗斯的这一比重则仅有4.8%。另外,较多受访者将中国和韩国视为竞争和伙伴共存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倾向于视俄罗斯为中国的友好伙伴,美国和日本则更多地被视作竞争国家,同时,中国公众对于韩国的心态则相对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产生的新挑战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政策的变化,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中国公众如何评估美国以及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从数据来看(见图4),约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受到动摇。仅有9.0%的受访者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持有乐观态度,说明美国新近的对华政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公众对中美关系的信心。同时,分别有68.3%和53.9%的受访者认为中美未来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摩擦会越来越多。不过,尽管多数受访者对中美关系的总体预估处于消极状态,但也有60.7%的受访者认为中美两国在文化交流层面的发展会处于积极局面。可见,在不同互动领域,中国公众对中美两国关系持有差异性看法。

 

 

中国公众的邻国观念。

我国幅员辽阔,邻国众多。良好的邻国关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透过探讨中国公众的“邻国观”,我们希望了解国人对于周边国家的基本认识和看法。首先,我们基于两个问题:“1、除了中国以外,您对哪些国家发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2、您自认为了解以下国家或地区吗?”(取值范围为1~5,1=完全不了解,5=非常了解),以此了解受访者对邻国感兴趣和了解的程度。其次,我们让受访者对不同国家进行印象打分(取值范围1~10,1=印象“非常差”,10=印象“非常好”),从而判断受访者对不同邻国的基本印象。

结果显示(见图5),中国受访者最感兴趣和自我评价最为了解的邻国排名前3位的均为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约一半受访者表示对日本和俄罗斯感兴趣,超三成受访者表示对韩国感兴趣。同时,日本也是受访者表示自己最为了解的邻国。

 

 

图6呈现了受访者对于中国周边主要10个邻国的印象均值。整体而言,中国公众对周边邻国均持有一定好感度。俄罗斯是受访者普遍持有良好印象的国家,国人表达印象“非常好”的国家当中,俄罗斯占比较高;其次则为巴基斯坦和新加坡;日本相对而言是受访者评价印象分较低的邻国,调查过程中,表示对日本印象“非常差”的受访者比重远高于“非常好”的比重。

 

 

中国公众的欧洲观念。

受近现代世界体系的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认知向来被认为是建构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自我论证。[10]欧洲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公众的世界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试图了解受访者对欧洲的亲近和了解程度。由于欧洲大陆涵盖国家众多,篇幅无法做到一一列举,因而选择英国、法国、德国三个欧洲传统大国作为代表,通过提问“您是否自认为了解此三国”予以测量。其次,为评估受访者心目中欧洲地位的认知,通过分别提问欧洲与中国、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予以测量。最后,调查访问了受访者如何看待欧洲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意向。

 

 

数据表明(见图7),国人对于英法德三国自我感知的了解程度均比较接近,并无太大差异。约一半受访者表示对英法德三国有“一些了解”,同时,约四分之一受访者表示对此三国“比较了解”。不过,表示对这三个国家“非常了解”的比重均不超过10.0%,说明国人对欧洲大陆三国既“熟悉而又陌生”。

 

 

受访者总体认同欧洲之于中美两国的重要性。仅有1.2%的受访者认为美欧关系完全不重要, 0 . 8 %认为中欧关系完全不重要。相对而言,国人认为中欧关系的重要性要高于美欧关系。43.9%的受访者认为中欧关系“很重要”,而38.2%则强调了美欧关系“很重要”(见图8)。近年来,欧洲面临债务危机、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难民、极右翼势力抬头等种种问题,尤其在英国脱欧、政坛普遍更迭等事件影响下,欧洲整体发展局势存在不少变数。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受访者对欧洲未来走向的评估。如图9所示,约四成受访国人认为欧盟未来影响力会有所衰减,另外,也有20.4%持乐观态度。不过,总体上,受访者对欧洲内部一体化发展以及欧洲与中国的合作仍然充满信心。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欧洲会继续加快其一体化进程。逾六成受访者认为欧盟会持续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对欧盟、中国未来合作抱有消极态度的仅占6.7%。

 

 

中国公众的国际事务观。

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重大国际事务来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与发展。在此部分,我们选择了2017~2018年国际社会若干具有指标意义的新闻事件,呈现中国公众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与感受。

 

 

2016年,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其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出台了一系列富有争议性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世界各国对美国全球政策变化的关切。我们调查了受访者关于特朗普执政以来,其种种做法对美国所产生影响的看法。结果发现(见图10),约一半的受访者评估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国国际事务参与度将减弱,约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受到动摇。同时,高达七成受访者认为特朗普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增大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另外,也有逾七成受访者赞同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反映美国社会自身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

 

 

2018年3月,美国通过针对中国大规模撤销贸易优惠、征收报复性关税等一系列措施掀起“中美贸易战”争端。此后,美国政府持续施压、不断发难,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中美两国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贸易往来不仅事关两国共同利益,也深刻牵动着世界经贸秩序大局。我们调查了中国公众对于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的感受,数据显示(见图11),受访者总体对“中美贸易战”呈现显著的消极态度。23.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在中美贸易争端中采取的施压举措有助于解决其声称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约一半的受访者反对这一观点;约六成左右的受访者赞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社会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67.0%的受访者认为,中美两国的经贸摩擦,也将进一步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

 

 

2017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举行“独立公投”。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宣布,90%的选票支持加泰罗尼亚成立独立共和国。随后,西班牙中央政府宣布公投无效,并接管加泰罗尼亚地区。加泰罗尼亚事件给当年欧洲政局带来不小的震荡。我们调查了中国公众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对欧洲社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从数据来看(见图12),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事件令一部分中国公众对欧盟的未来影响力持怀疑态度,35.2%的受访者认为欧盟将走向衰落,但也有22.6%的人并不持此观点。不过,约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欧盟会以此为契机加快自身的内部经济整合。同时,高达67.0%的受访者意识到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事件体现出民粹主义的负面性,认为需要警惕全球化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朝鲜半岛局势一直是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2018年4月,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在板门店实现历史性会晤,共同签署《板门店宣言》。随后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举行会晤。面对朝韩、朝美两国在彼此协商机制层面取得的进展,我们通过提问四个题项:未来朝鲜半岛局势是否将趋于缓和,朝美关系在今后是否会改善,中国在朝韩关系、朝美关系中是否扮演了积极角色以及未来美国对于介入东北亚事务的影响力是否会减弱,了解中国公众对朝鲜半岛议题的看法。如图13所示,受访者总体对朝鲜半岛局势抱有乐观态度,58.0%的受访者认为朝鲜半岛局势将趋于缓和,仅有8.3%的人持相反意见;54.8%的受访者认为朝美关系会有所改善,而高达66.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此次朝韩、朝美关系进展中扮演了积极角色。另外,仅有11.5%的受访者认为朝鲜半岛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国介入东北亚事务的影响力会减弱,持反对声音的则占多数(53.4%)。

 

 

2018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退出“伊核协议”,同时签署总统备忘录,恢复对伊朗政权实施经济制裁。伊朗核问题不仅关系伊朗国家命运、美伊关系以及中东局势的稳定,也牵动着全球政治经济的神经。通过四个命题提问中国公众看待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感受,数据发现,57.4%的受访者认为这将不利于美国自身全球影响力的发展,同样地,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总统特朗普此举将增加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分歧(61.2%),并加剧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66.0%)。也有接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将推动伊朗加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见图14)。

 

 

自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洲联盟,英国社会与政坛内部持续出现不少关于“脱欧”的辩论与争议。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随后,英国正式发布“脱欧”白皮书。英国“脱欧”无疑成为近年来国际影响大事件之一。一部分观察也曾预测,“脱欧”后的英国将会提高与中国的合作。[11]本报告通过提问“您认为‘脱欧’事件之后,英国是否会加快与中国的合作”(取值范围为1~5,1=完全不了解,5=非常了解),了解中国公众对此观点的态度。结果显示(见图15),57.2%的受访者评估“脱欧”后的英国会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其中14.8%表示完全同意;而7.5%的受访者则持反对观点,其中仅有1.4%的受访者完全不认为英国会在“脱欧”之后提升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国公众的国家认同观。

人们的世界观念也受到他们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影响。在此部分,我们调查了中国公众对国家发展与自身生活水平的自信感、自豪感和满意度,从而了解其国家认同与愿景。国家自信通过将美国视作参考系,以比较性的方式予以测量。中美作为全球两个大国,过去以来在各个领域均存在竞合关系。以美国作参照,能够了解中国公众如何评估中国目前在世界中的相对地位。过去的多项国际调查也以中美为比较对象,发现当前中国社会普遍比美国社会对自身国家实力的发展更具信心。[12]本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前人调查结果,受访者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普遍表现出较高自信(见图16):57.7%的受访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总体水平将超越美国有信心,14.2%的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超越美国;56.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在未来将超越美国。而对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将超越美国有信心的受访者也均超过六成。

 

 

与此同时,中国公众也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国家自豪感。当提问“作为一个中国人,您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骄傲”(取值范围1~5,1=根本不骄傲,5=非常骄傲)时,51.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骄傲”,27.4%的受访者表示“骄傲”,两者相加比例高达79.1%(见图17)。

 

 

为了解中国公众当前的生活幸福感,我们请受访者根据自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打分(取值范围1~10,1=非常不满意,10=非常满意)。同时,由于过往研究通常认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与物质经济收入息息相关,我们因此区分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见图18)。总体来看,受访者对于当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总体评价平均水平为7.27。但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确明显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相较于高收入群体,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落差。

 

 

讨论与建议

本报告通过观察中国公众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认知感受以及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态度与观点,描绘了中国社会“想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公众心态日趋开放多元,其关注国际地缘政治和重大国际议题,并形成自我的观点与判断,呈现相对成熟的世界观念。同时,社会对国家当前的发展情况普遍表达强烈自信,对未来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中国公众表达的世界话语对于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尝试进一步讨论其对目前国家传播战略的实践启示。

 

 

建立国家传播战略的文化优势和内容优势,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强化国家认同。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中国公众对于国家地位和国家形象的信心显著提升,尤其普遍认可中国的“政治大国”形象,表现了强烈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大多数受访者呈现较高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家传播战略的能力建设应该紧密结合中国的全球化作为和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展现中国在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展示中国成就与世界之间的联结性,推动国民对国家认同的归属感。

注意到国家认知和生活认知之间的落差,关注不同社会人群存在的差异。中国公众日益增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证明了改革方向的正确。当前中国公众虽表现出较高生活满意度,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内部差异。要清醒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弥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在社会沟通方面,则要加强传播战略体系与人民生活的对话性,推动新闻报道走入基层,沟通新政策、推介新经验、纠错新问题,提高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能力。

 

 

围绕以公众为中心的参与模式,谨慎处理对外关系各项矛盾。中国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复杂的国际关系局势,这是国家传播战略始终绕不过去的问题。中国公众正具备愈来愈开阔的国际视野,表现出对各类国际事务议题的关注,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动下中国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所面临的问题的严峻性,对外传播应当广泛汲取民意,多维度地运用民间往来过程中与国际社会产生的互动,突破过往国际舆论关于中国社会的既有偏见,更为主动、积极地探索与他国之间的国际交往路径。

推动全面多样的国际报道体系,打造更为开放的国际话语空间。世界体系总是存在边缘化声音,从调查结果来看,国人更为了解和感兴趣的多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大国和少数周边国家。我们的国际报道也常常重视特定中心国家,长久以来忽视对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了解。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稳步推进,对外新闻报道需要引入更多国际元素,拉近遥远的欧洲、非洲、南美大陆等地区与中国之间的距离,增进国人对于周边邻国发展面貌的了解,从而加深中国社会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多样性认识,提高面向国际舞台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持续推动多边与双边对话合作,建构长期互动对外传播机制。对外传播实践既服务于本国国家战略,是国家自身软实力和话语权的展现,也包含了与不同国际主体的对话合作过程。过去多年以来,通过引入国外版权、新闻报道人员、节目制作方法和技术设备等手段,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当前中国继续保持着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市场的步伐,数据显示,中国公众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也普遍抱有乐观态度。国家传播战略体系应当从各方面深化“走出去”实践,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影视工业和新闻媒体向海外广泛布局,强化海外信息资源传播网络,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提升跨文化沟通信任,打造和谐稳定的地缘政治传播秩序。

(本研究得到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基金资助,课题组成员:张昆、张明新、徐迪、王昀、李卫东、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