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共话“一体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1日

5月18日,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后的第一个周末,由华东师范大学和零点有数联合主办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端研讨会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相聚华东师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两个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平,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室主任曾刚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博士,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雯,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马骥教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主编王多,长三角开发区联盟副主席、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董事长赵海,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周世锋、嘉兴学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浙江省省级智库)陈军教授等出席并发言。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政府决策研究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室和零点有数共同承办,得到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开发区联盟、新华社上海分社、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澎湃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该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城市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罗国振教授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背景下,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更需要跨界、跨学科的共同研究和探索。华东师大拥有地理学、生态学、教育学、社会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国家“双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学科;还拥有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199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协作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等由沿江七省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房地产与城市管理政策研究、、都市旅游与服务管理,上海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学校在2013年成立了城市发展研究院、2018年成立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以更好的融合城市学科和文科研究力量,为跨学科共同开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跨学科研究的指引下,华东师大近年来承担长三角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有4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获领导批示,他们从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制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建设、区域协同治理和江南文化等方面提出了 “师大见解”、贡献了“师大智慧”。同时也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能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领域提出真知灼见,形成思想碰撞,为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建言献策。

研讨会的讨论阶段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曾刚和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滕堂伟教授主持。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主要从示范区的设想、体制方面的新探索、绿色生态、江南水乡文化、创新和治理等方面开展讨论,以推动示范区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研究员基于前期大量研究,重点阐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想,他认为建设示范区首先要弄清楚区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区域一体化示范区等基本概念内涵,并回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该示范什么?其次要清楚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群的概念内涵,并从世界六大城市群视角探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存在的短板,同时,他还指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最后,他指出示范区建设应形成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统一的规划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开放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出发,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要贯彻新发展领域新标杆,应该是中国园区的2.0版,或者还可以更高的阶段,要在一体化的体制方面做新探索,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在实践上,可以借鉴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的经验,至少可以做四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在主体方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常态开发工序,负责生态圈的规划;二是对现有的三省一市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调整,形成简洁化、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共建的一体化;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对标世界先进标准,统一的企业服务标准,要做自由的一体化;四是服务体系方面,推行指标、流程、要求、标准的一致化。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周世锋基于浙江省正在编制的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方案,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基本特征为水源地、湖泊众多,服务业相对不发达等特点,从绿色生态、江南水乡文化、创新联合体、治理的现代化这四个方面分层推进。并提出通过共同举办大型的国际赛事打响长三角城市群的品牌,为自贸区到自由港的转变作出探索。

 

 

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则主要从规划的背景、概念及定位、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等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从长三角地区的三次规划背景谈起,她指出从2001年中国进入WTO、2016年新型城镇化到如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相比较前两次规划,此轮规划更为关注一体化机制,即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如何分工协作。她还以河道保护和知识乡村的实验为例,阐述了科技创新和协作治理的重要性。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要放到我们国家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来看,一是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关系,二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关系,三是我们国家整体发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关系。从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和协同发展这三个方面比较系统的论述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和方式。

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平从环境视角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他认为首先要从一体化概念及定位研究着手,包括市场、人才、企业集聚等,其次是明确一体化发展状态及目标,包括核心城市/龙头城市带动作用机制发挥、城市协同发展、企业联合构建产业联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权威组织协调机构等,三是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合作重点领域,四是重视创新在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五是研究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方式。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教授主要从创新驱动视角探讨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他认为,现在的科技创新是高度系统化、复杂系统的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都不是单一的社会支撑,而是多项技术数据融合与集成。长三角区域科创资源密集,但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四大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大量交集,仅有一个G60科创走廊不够,建议以四大中心城市为创新策略原始地,在G60走廊基础上再建设创新若干走廊,形成创新中心——创新走廊——创新网络,在中心城市、轴和廊相联互动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结构圈,在创新链上面如何发掘和生长出一些产业的生长点,提升创新能级,为高质量的一体化提供支撑。

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零点有数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词是“协同稳健”,其主要特点是“梯度联动”格局呈现,城市均衡发展。在上海领跑的基础上,其余准一线城市追赶劲头十足,一体化程度稳步加深;尤其在商务服务业方面,已经呈现出“中心城市-次级辐射城市-末级辐射城市”多层次辐射结构形态,但安徽城市能级仍有待提升。他还从重视城市竞合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高度重视强成长型中型企业、提高城市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质量是发展战略内核、“多载体-高投入”模式成就新技术领跑之道、“引育并进”助力解决新人才之困等八个方面提出建议。

 

 

浙江省省级智库嘉兴学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陈军教授认为军民融合产业作为一个新经济中的新业态,也是国家安全的渠道,并立足三省一市2017年军民融合的产值和现状, 结合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军民融合考虑进去。

研讨会上,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对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此次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长三角城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召开之际,举办此次论坛恰逢其时。他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应重点关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社会民生等五个领域,同时他还建议高校智库应从基础理论界定、案例总结归纳、基础数据库构建等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