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有数: 透视中国内地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能级要素特色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18日

日前,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端研讨会”上,继《2019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后,零点有数又推出了营商环境研究的另一力作《以营商环境视角,透视三大城市群能级要素》。根据零点有数研究显示,京津冀、长三角及大湾区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得分均衡,与“中心驱动“、“梯度联动”模式相比,“三核牵动”的大湾区城市协同趋势明显,在比拼中略胜一筹。

 

 

袁岳博士发布报告

用营商环境“透视镜”观察三大城市群

本次研究中,零点有数通过数据智能分析、洞察并挖掘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提出推动新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建立了包含33项核心指标、128项外围指标在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结合高德数据、统计数据、工商数据、银联数据及招聘数据等多源数据,对京津冀、长三角及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48个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注:本次调查数据中,大湾区未包含港澳地区。)

 

 

研究显示,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平均分为0.34分,大湾区以0.37分略胜一筹。(注:由于48个城市最终数据级差较大,本次研究的分值以1分为满分。)从企业生命周期、投资环境、新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四个维度着眼,由科技、人才、资本组成的新经济发展要素是三大城市群共同的瓶颈所在。如何做到技术不断创新、人才不断跃升、资本服务持续拔高是中国“尖子生”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成长烦恼。

 

 

城市群的真正差异在于群内城市结构

零点有数研究组从33项核心指标对三大城市群的48个城市及其不同组合进行了分析过滤。分析结果表明,群与群之间城市能级的最大差异并不是来自于代表性城市,而是来自于城市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词是“协同稳健”,其主要特点是“梯度联动”格局呈现,城市均衡发展。在上海领跑的基础上,其余准一线城市追赶劲头十足,一体化程度稳步加深。尤其在商务服务业方面,已经呈现出“中心城市-次级辐射城市-末级辐射城市”多层次辐射结构形态。尽管如此,安徽城市能级仍有待提升。

 

 

京津冀城市群的关键词是“单核独秀”。其主要特点是“中心驱动”格局明显,北京中心驱动力强,京津冀协同有待深化。北京是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估第一名。在市场开放、企业竞争力、企业信心、城市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跃升和资本服务方面显著优于津冀,尤其在创新发展方面,北京研发能力远超津冀承接能力。长期断崖格局将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恒弱”风险,政府强主导推动地理空间上“群”的建立,但市场弱流通及新技术无法闭环的现状必将稀释“群”的概念。

 

 

大湾区城市群的关键词是“多核新活”,其主要特点是“三核牵动”格局凸显,城市协同趋势明朗。年轻活力、求新、求快、求发展的城市性格早已扎根湾区。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标杆,多城市发力追赶,城市间差距迅速缩小。但城市基础建设及市场化发展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情况。对内发展方面,城市可达率影响了城市间的合作协同,广州及深圳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有待加强。对外发展方面,城市对外开放度的均衡性有待提升。

 

 

打破区域的限制,零点有数亦对48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值得肯定的是,经过2015年以来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以及2017年以来多轮的营商环境促提升、大督查等行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监管、投资环境开放度、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等在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除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外,后四个梯队的形成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的要素级差: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要素,尤其是城市整体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的水平。二是新经济发展要素,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支撑载体建设、研发投入等水平。凡是这些指标表现不好的,其企业信心指数也会处在低谷。这一现象在第四、五梯队的城市中尤为突出。

 

 

八大洞察助城市在营商环境中C位出道

1、重视城市竞合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零点有数研究发现,阻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于城市群沟通缺规划、缺平台、缺制度对接。未来,一方面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分工避免产业同构导致的竞大于和状况发生;另一方面推动创新破除制度藩篱,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以降低资源交易成本。此外,城市沟通“零和思维”仍需突破,消除行政壁垒,资源分割交由市场而绝非强者城市主导。

2、抓好企业精准服务,重点关注两大阶段三大环节

 

 

 

 

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优化来看,设立退出机制在城市间已然趋同,而企业的运营及发展成为两大重点关注的阶段。同时,商业成本、制度成本及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等成为重要环节的发力点。因此,应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有效回应企业诉求形成“check list”,为企业做到“精准排堵”服务。

3、高度重视强成长型中型企业

 

 

中型意味着已经度过了成立之初风险最大、优胜劣汰最激烈的检验期,进入比小微企业稳定但又比大企业更具成长性的黄金周期。毫不夸张地说,中型企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从政策效益视角来看,改善对中型企业的政策供给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在目前各地实践中,中型企业很少被提上政策议程。零点有数敏锐地把握住这一点,提议在公共采购项目与政府科研成果转化上重点扶持中型企业;在行政上设置前台与数据中心,打通政策审批与扶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免费信息情报资源并优化目前的科技类奖项评选方式,以此助推中型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4、将竞争中性实现度作为重要建设指标

所谓竞争中性是指,经济活动中不同性质的主体不应有歧视、不公平待遇。既要建立竞争中性监控督查机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持续考量并推动改进,提升不同地区对公平竞争、中性竞争的认知及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负面信息的监测与分析。除现有的公平竞争审查外,还应以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司法案件、仲裁及行政申诉案件为视角,对地区竞争中性原则实施水平进行评估。

5、提高城市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质量是发展战略内核

 

 

零点有数研究显示,城市商务服务与GDP呈强正向相关关系,已成为经济增量的主要推手,而城市生活质量决定了人才跃升和技术创新。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根据营商环境TOP10城市的数据显示,生活服务质量与技术人才也呈现出正相关性。因此,城市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的质量是提高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主要抓手,二者牵动了城市多个重要要素的发展。

6、“多载体-高投入”模式,成就新技术领跑之道

 

 

高质量创新能力有效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技术创新对于营商环境发展的贡献度较高。大湾区提高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在于“多载体-高投入”技术发展模式。打破信息孤岛,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了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二次开发。

7、“引育并进”,助力解决新人才之困

 

 

针对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的城市筑建不同的人才需求,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首先,打通人才壁垒,建立“人才飞地”,中心城市人才资源丰富,应积极推动人才向辐射城市流动,自由便捷地对接适合的岗位;其次,对于次级辐射城市,应抓住机遇,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吸引人才入驻并留住人才,为其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最后,末级辐射城市应加强高技能职业人才建设,适应承接转移需求,尊重城市自身产业基础,重视职业教育,实现技能培训均等化发展。

8、“需求引领”,资本供给应紧跟企业需求跑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正在新旧经济转型的换挡期,企业成本高且资金紧缺导致部分中小微企业承受着多重压力。因此,通过提高城市的银行网点、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财务公司等融资机构的配置,优化金融结构,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让实体企业真正享受红利。改善城市资本服务,推动中国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