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经:服务民营经济,期待八项关键政策要有突破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19日

昨日,由上海新沪商联合会大商学院发起,零点有数合作开发完成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在沪发布,以下为“腾讯财经”刊载的报道原文:

 

 

 

腾讯财经讯 2019年3月17日,由上海新沪商联合会大商学院发起,零点有数合作开发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在研究中采集了1100份企业家调查问卷,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对百余位民营企业家进行了访谈,用详实的数据,多角度的分析,通过民营企业视角提炼了当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短板,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方向。尤其针对当前关于民营经济的八项关键政策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思路和设想。

第一,新兴产业政策要更接地气。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在国内正形成一股风潮,各省市纷纷出台了雄心勃勃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人工智能为例表示,截止至2019年2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21个省份出台了30余项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至2020年规划的核心产业产值达到了4千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一数字远远超过所有市场机构的预测。为了避免重蹈其他行业空心化的覆辙,政府应该让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制定产业政策,同时将决策权下沉以便基层政府能紧跟市场动向制定更精细、更契合地方比较优势的产业扶持政策。

第二,企业政策要尤其重视服务中型企业的意义。小微企业是营商环境获得感最低的一类企业群体,这是本次研究数据呈现的直观结果,但是通过引入两条线参与分析——分别是企业“发展线”(营商环境评价)与“价值线”(创造的就业以及营收),研究结果洞察到中型民营企业是唯一价值线高于发展线的企业群体。这也意味着,从政策效益视角出发,改善对中型企业的政策供给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基于上述分析,《报告》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帮助中型民营企业更好发展:首先,在公共采购项目与政府科研成果转化上重点扶持中型企业;其次,在行政上设置前台与数据中心,打通政策审批与扶持体系;最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免费信息情报资源并优化目前的科技类奖项评选方式。

第三,关于税负高问题,民营企业家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少交点税,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多帮衬一点,站在政府财政“收入—支出”角度看这是无法兼得的。《报告》认为,只有从“收入—支出”两条线双管齐下地建立新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负高问题。收入端上,应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市场配置更优的就让企业多花钱,政府少花钱。专业服务业包含法律、会计、金融、技术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配套产业,是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专业服务业的发展除了政府投入的基础保障外,更关键的是要发挥好市场的力量。以研发创新为例,中国有实验室36000余家,居世界第一,年均增速近10%,然而这并没有转化为高效能的科创产出。全球知名创投机构CB Insights盘点的全球十一大行业中的71家企业实验室,中国只有华为上榜。支出端上,应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规范政府花好每一笔钱。目前全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只覆盖了2.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规模,不到全国四本预算总额的5%。且许多预算绩效指标设计较为粗疏,不能切实反映预算投入创造的收益。大规模减税降负的前提必须是政府管好钱袋子,将每一笔钱用到刀刃上。

第四,大力发展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我国的知识产权一直存在数量增长快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特点。与此同时,近年来商业模式的推陈出新又驱动着行业间的跨界融合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个产品与单个行业。对此《报告》认为应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商业化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研发分包及供应链管理,以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重视培育新型职业人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国内不同城市间并未出现随城市规模扩大而用人成本大幅上升的趋势,说明用人成本高具有普遍性,并不是因为人才流动困难导致的用人不足。其中,制造业用人成本比其他行业更高。随着整体经济结构升级与社会发展变迁,制造业要意识到在对人才的吸引力方面,与服务业的比拼将是未来的核心问题。总体而言,在人才问题上,流动难只是表象,培养不出才是症结。《报告》建议,应建立产教融合的职业人才培育体系,鼓励更贴近实操的商学教育的发展来分别应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人才匮乏问题。

第六,要以市场化手段解决融资难问题。尽管各地融资支持政策频出,《报告》认为这仍难以弥补民间金融生态严重萎缩造成的民企资金缺口。本研究通过对比各渠道汇总后的民间金融资金总量和近期中央到地方政府释放的扶持资金,分析出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说明政府的纾困措施对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作用有限。对此《报告》建议,应发展股权融资让民企更容易售卖股份,发展金融科技让民企融资不再受困于资产少。让市场在融资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则应在法律层面推动民间金融的“非罪化”。

第七,扩大市场开放应在实操层面推进。自从“新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民营市场准入在法规政策方面已有许多切实的进展,但民营企业依然对市场准入感受强烈,说明解决市场开放问题已不能依靠法律法规单方面推进。国企混改要注意扩大民企话语权,民企在政府采购中的地位要得到提高与保障,这是《报告》提出的两点建议。

第八,行政审批改革应聚焦企业痛点领域。本次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感觉问题仍然突出的行政审批事项与各省改革中对审批事项的关注度出现了错配。企业登记注册等已经不再是民企感受最强烈的行政审批事项,但它们却依然在政策文件中占据醒目位置。《报告》建议,各地在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时,应重点关注获得贷款、办理不动产登记、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民营企业改革中呼声最强烈的领域。

当下,民营企业家的经营态度是普遍审慎的。有45%的民营企业家选择理性沉稳地应对当前的困难。我们相信对关键政策的厘定与优化,将有助于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在营商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与企业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