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有数发布首期监测数据: 公众对疫情控制前景相对乐观, 当下防疫抗疫行动尚需大力优化

发布时间 :2020年01月25日

新华社与新浪财经大幅报道零点有数首期疫情公众监测结果。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下文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继续扩散中,公众的生活和工作安排普遍受到了较大干扰。零点有数基于“重大灾害期间周期型公众心态与灾民需要监测模型” ,从五大维度对目前公众心态和反应行为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公众对于疫情最终得以控制的信心较强,当下对于本次疫情关注程度非常高,对于政府政策的配合程度和自我管理度较高,对疫情了解程度尚存优化空间,恐慌程度还较高,在政策配合和自我管理度上依然存在漏洞和风险,认为本次疫情虽未构成“重大灾难”但已是“重大挑战”的公众过半数。

附图1公众监测五大维度评分(10分制)

注:各维度评分均为10分制,1代表最低,10代表最高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202012530日;版权所有,引用请知会

附图2各省区市公众监测五大维度评分(10分制)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202012530日;版权所有,引用请知会

核心发现一:总体而论,公众对当前疫情非常警惕,防疫抗疫心态和行为积极,90前更镇定

全体受访者在五大维度上的具体评分(10分制)为:关注度(9.4)、了解度(8.1)、恐慌度(6.2)、政策配合度(9.1)、自我管理度(8.9)。

武汉居民平均恐慌程度较非武汉居民高0.9分,对政策的平均配合度略低0.3分,所形成的反差值得警示,其余情况与外地基本持平。

90后对事件的关注度、了解度低于90前约0.3分,恐慌程度高于900.3,无论是政策的配合度还是自我管理度均高于90前约0.4分,所形成的反差值得警示。

核心发现二:高关注度下,公众对疫情知识的了解度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本次监测中,公众评价了自己对疫情情况的了解程度(8.1),以及对疫情的关注度(9.4)。其中有三成人对疫情的了解程度评分7分及以下。

1. 公众信息需求产生“疫区差异”,武汉公众最想要系统性应对方案科普

本次监测显示,公众最想了解的首先是疫情发展情况(70.3%),然后是预防、疑似、发病、治疗、出院等各阶段的个人应对方案、疾病科普信息情况(57.4%)、接下来是政府应对情况(中央政府37.2%、地方政府38.2%)和科研进展(36.2%)。

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疫区差异:武汉市民已经处于疫区之中,因此最希望得到的是与个人如何应对相关的信息,其他地区则最关注疫情的整体发展情况。武汉公众对中央政府应对情况(40.0%)和科研进展(37.5%)的关注度高于对武汉地方政府的工作的关注度(26.3%),而其他地区公众对本地政府应对情况的关注度与上述两方面基本持平。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卫健委已经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众预防指南汇编》,武汉公众的这一信息需求应该可以得到部分满足,对指南汇编多样化、通俗化、高频化的宣贯,会对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有重要作用。

附图3武汉居民和非武汉居民的信息需求

注:本题限选三项,各选项比例合计大于100%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202012530日;版权所有,引用请知会

2. 个人微信群/朋友圈成为获得疫情信息的“第一现场”

本次监测显示,公众了解疫情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依次是微信群/朋友圈(63.9%)、电视(55.9%)和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48.2%),此外从微信公众号(38.2%)和微博(37.3%)获取信息的公众也有近四成。视频/短视频网站和传统的学校/单位/社区各类型通知及朋友熟人交流一起,成为补充信息渠道,中选比例均在15%左右。

2003年非典时期成为重要传播渠道之一的纸质版报纸/杂志(1.7%),已经基本退出“疫情信息传播现场”,但传统纸媒的优质内容正在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并借助个人微信群/朋友圈广泛传播。

但当问及最信任的信息渠道时,公众首选电视(40.0%),最信任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只有(26.4%),位列信息主要渠道的“个人微信群/朋友圈”仅成为4.2%公众的最信任信息渠道,甚至不及微博(11.5%)

附图4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

注:最信任信息渠道为单选;最主要信息渠道为限选三项,各选项比例合计大于100%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202012530日;版权所有,引用请知会

 

3. 90后获取疫情信息主要靠微博,各代际均最信任电视播出的疫情信息

进一步分析显示90后和00后获取疫情信息依赖的渠道情况与其他人群略有不同,这或许可以为解释公众心态差异提供一个角度。

  • 00后:微博(67.3%)è电视(51.9%)è个人微信群或朋友圈(46.2%)
  • 90后:微博(57.8%)è个人微信群或朋友圈(55.3%)è电视(51.5%)
  • 80后:个人微信群或朋友圈(71.1%)è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56.4%)è电视(52.3%)
  • 70后:个人微信群或朋友圈(72.5%è电视(64.1%è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48.7%
  • 60后:电视(80.3%è个人微信群或朋友圈(73%è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31.1%

而对最信任的信息渠道分析,电视虽然是各代际人群最信任的信息渠道,但其优势程度随年龄下降而下降:

  • 80后中,对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32.0%)的信任程度与对电视(34.8%)的信任程度接近;
  • 90后中,对电视(35.2%)最信任,对微博信息(18%)的信任开始挤占对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27.2%)的信任;
  • 00后受访者中,对微博(32.7%)的信任程度已经超过对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15.4%)的信任度,几乎与电视(38.5%)的信任程度持平;

核心发现三:公众对疫情恐慌度尚高,但对疫情可控度信心也处于高位

本阶段公众的恐慌程度为6.2分(10分制),处在中等偏上,公众更倾向于认为本次疫情是一次“可以正常应对的重大挑战”(55.7%),而不是一场“难以应对的灾难事件”(43.8%)。本次监测也显示对战胜疫情有信心的公众有96.1%,其中非常有信心的有56.6%。即使在疫情中心地区的武汉公众中,对战胜疫情有信心的比例也达到90.0%,其中非常有信心的为40.0%

根据近几日的信息,战胜疫情信心变强的公众占到了45.2%(武汉47.2%),还有半数公众觉得疫情的关键期还没来到。

恐慌心理主要源于谣言的扩散(“每天都有很多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52.3%),和物资紧张(“买不到口罩、消毒液等”,47.0%)。特别是谣言的扩散,同期数据也显示出,只有不到半数的公众表示总是可分区分谣言和真实消息。

附图5您主要是因为什么感到恐慌呢?(%

注:本题为多选题,各选项比例合计大于100%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202012530日;版权所有,引用请知会

目前有12.8%的人认为自己感染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大。针对一些具体的论点,有半数的人认为“本次新型肺炎除了传染性更强,没有更多需要恐慌的”,但对一些令人恐慌的说法,认同的人不占少数,例如:43.0%的人认同“病毒可能近期变异,事态会更严重”,30.1%的人认同“本次新型肺炎的杀伤力比非典更厉害”,18.0%的人认同“发病没有症状的占多数”。因此,进一步增强信心、降低恐慌可能还需要持续加强疾病相关科普工作。

核心发现四:公众政策配合度好,但在信息上报社区和居家观察方面依然需要增强力度

总体看来公众对公共管理政策要求配合较好,88.2%的人取消了亲戚走访,81.1%的人取消了家庭聚餐聚会,94.3%的人尽量不出门/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甚至有73.1%的人减少乘坐交通工具。

但如果家人中出现疑似症状以后该如何处理?似乎对公众的政策引导不够,只有56.8%的受访者打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主动上报给社区。另外,春节外出者返回后,只有6成的人打算居家观察满两周再去上班,这是否会在复工潮之后成为一个潜在风险,需要各级管理者做好动员工作与对策设计。

核心发现五:自我管理有漏洞,四分之一公众做不到每天通风,食品安全素养需提升

在个人管理措施中,位列预防指南中良好卫生习惯第一位的“勤通风”,落实情况有待提高。居室每天通风换气的落实率(76.3%)不及20034月北京市居民非典预防行为调查中的落实率(97.5%),在武汉居民中这一比例甚至只有66.6%。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一些自我管理行为均落实率不高:生熟分开、食物烧熟煮透(49.3%),不接触野生动物或者活牲畜(69.6%)。

 

本次监测对象中,随着年龄增长,除了勤测体温行为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他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以最普遍的三种自我管理行为为例,出门戴口罩的60后已经达到95%以上,而90后还不足九成;每天居室通风换气的60后有82.0%90后只有69.6%;不接触野生动物或者活牲畜的60后有79.5%,但90后只有65.6%。此外,女性除了在勤测体温和加强身体锻炼方面不如男性,其他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均高于男性5个百分点左右。

核心发现六: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和湖北群众是最可敬的三类人,近八成人坚决抵制“疫区歧视”

本次监测显示,公众认为本次疫情中最可敬的依次是一线医护人员(58.4%),专家、科研工作者(13.4%)和接受封城的湖北/武汉群众(9.0%),此外,选择提供疫区物资基建的工人和军队的也分别有6%左右。

湖北群众位列第三,也表达了各地公众对湖北群众的理解。虽然公众对于来到身边的湖北/武汉人十分紧张,但大部分公众能做到友好对待。85.5%的公众如果听说身边有人从武汉/湖北来会比较紧张,其中非常紧张的占36.0%。43.2%的公众首选提醒湖北居民去有关部门登记,还有24.0%的公众选择除了及时报告还提供在地帮助,只有21.4%的人会直接跟社区报告。

日前针对湖北/武汉居民的歧视行为(如谩骂/信息恶意泄露)遭热议,四分之一的武汉居民表示亲身感受到了歧视,还有52.6%的武汉居民表示听说了这些歧视行为,但也有两成多的武汉居民表示没有感受到上述情况。

77.1%的公众表示坚决抵制歧视心态和行为,武汉人民看待这件事儿似乎很豁达,认为“这种过激行为是公众的正常反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比例比省外公众更高(武汉31.3%,外地22.8%)。

核心发现七:半数企业高层支持延长到元宵节以后

对于国务院出台政策将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2日的做法,几乎所有的受访者(98.8%)都认为调整力度不够,还应该采取进一步措施,如继续延长假期或采取灵活工作方式。

对于延长假期,比较集中的体现在两个方案,一是延长到元宵节后(41.9%),二是延长到疫情完全可控的时候(51.0%),其中,企事业单位高层支持前者的略高(50.2% vs 43.9%),中层和普通员工支持后者的略高(39.0% vs 53.5%)。

核心发现八:近半数公众感叹“人生无常,珍惜眼前”,武汉居民更觉应“善待父母”

本次疫情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尚未有评价,本次监测了解了公众部分价值观改变的情况:结果显示,近半数(48.7%)公众对“人生无常,珍惜眼前”的感触变深,四成公众对“相信组织,相信政府”有更深的感受,还有38.8%的公众对“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有更深的感受。其中00后和80后选择“人生无常,珍惜眼前”的比例更高,而70后和60后选择“相信组织,相信政府”的比例更高。

武汉公众感触更深的也是上述三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分之一的武汉公众对“善待父母,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感触更深,比外地公众高出8个百分点

零点有数的研究人员通过本次研究,提示以下六点工作建议:

第一,发挥科普的价值。鼓励社会主流媒体、自媒体、医疗和科普工作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科普创作,科普资料注重系统性和在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可传播性。

第二,全面推行民众自我隔离。根据本期监测数据,春节返回后,只有45.4%的民众表示会按照相关要求居家隔离观察2周,这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当前监测中,零点发现在较好执行防控相关行为建议一段时间后,目前有些地区的公众的政策配合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为有松懈现象,比如开始走亲访友、参加人群聚集的活动等,这可能对疫情控制不利,需要警惕。

第三,积极推广“网上办公”和“网上办事”。除疫情防控等必要会议以外,以大量人员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学习、会议建议暂停、推迟或取消,或者尽可能采取在线会议、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

第四,信息披露实现及时、合理和精准化。根据本期监测数据,武汉市民已经处于疫区之中,因此更希望得到的是与个人如何应对相关的信息,如“预防、疑似、发病、治疗、出院等各阶段的个人应对方案、疾病科普信息”,对“疫苗等相关科研进展”也更关注。其他地区则更多需要的是“疫情整体发展情况”和“政府应对情况”。

第五,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制定本单位防控方案,疫情观察、报告、人员自我隔离/居家观察的办法,收集、分享防控工作突出的优秀企业工作方案模板。

第六,确保关键物资供应保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安排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疫情防控所需关键物资供应,并注重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物资分配和监管机制。

本次监测主要采用零点有数超能交互系统“答对”征集舆论积极分子的模式,参访者是在公众中比较有舆论引导力的积极分子,他们既是信息的积极收集者也是信息的积极传播者,往往会通过网络新媒体、自媒体对公众意见传播产生影响,因此本次监测可以看作是一次影响力人群研究而非代表性人群调查。本次监测覆盖30个省区市(西藏除外),完成有效样本量1674人。监测计划持续五期,视后续疫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零点有数在SARS疫情、禽流感疫情、H1N7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期间,均实施过公众心态与需求监测。